互联网造汽车是伪命题
分享到:
| | 我要举报
汽车行业恰恰相反,它由各个企业从零做起。平台、动力总成、悬挂、内饰等都在各个企业内部开发,只有基本材料和电子系统方面可以自由选择供应商,其他一概是闭环。不能否认,近年来一些大汽车集团之间为了降低成本共同开发发动机或者平台共享,但稍微涉及竞争的领域都不会开放。从来没见过一台奔驰车里换宝马发动机的,就是改装店也做不到,因为各自的接口和标准完全不兼容。
我曾经从来不买国产手机,直到3年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部华为P6。用过之后对性能和做工都特别满意,我一发不可收拾又连续买了3部华为手机给家人用。“原来国产手机这么好用,什么时候国产汽车业有这样的表现就好了!”

除了我,可能有些手机制造商也会这么想。这两年有很多手机制造商或者说互联网企业都跃跃欲试想造汽车。但是迄今为止除了天马行空的概念车或者在传统汽车里装一个能上网的触控屏之外,他们没有啥建树。

这两个行业的生产模式差太远了。无论手机企业、互联网企业还是整个IT产业都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研发生产群,生产芯片、生产电路板、写软件、做解决方案等各有所长。这些企业常常坐在一起开会,共同制定或升级行业标准。这么做的好处是,连一个英语老师都可以采购自己喜欢的CPU和主板、选用各种通讯模块,只要设计好手机的外壳就可以开发布会了。至于系统根本不用操心,google免费提供基本核心,再加几个皮肤就行。

汽车行业恰恰相反,它由各个企业从零做起。平台、动力总成、悬挂、内饰等都在各个企业内部开发,只有基本材料和电子系统方面可以自由选择供应商,其他一概是闭环。不能否认,近年来一些大汽车集团之间为了降低成本共同开发发动机或者平台共享,但稍微涉及竞争的领域都不会开放。从来没见过一台奔驰车里换宝马发动机的,就是改装店也做不到,因为各自的接口和标准完全不兼容。

当然,汽车行业里也有特例,比如一些跑车公司就不生产发动机而是直接采购大企业的产品,还有就是在中国遍地开花的三菱发动机国产汽车。但是不能自主生产发动机的汽车企业永远只能是小规模,因为成本和核心技术都不在自己手里,一旦这些企业的产品威胁到供应商的市场领域,直接就被断货了。打个比方:如果Intel自己也销售电脑整机的话,它就绝不会把最新的CPU卖给联想。

各个零部件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这是互联网造汽车最大的障碍,也是互联网企业无法跨行业去改变的现实。

于是造电动车成了一个捷径。用IT理念造车的特斯拉基于莲花跑车制造了第一款车,而基于捷豹XF制造的model S大卖。这为后来者提供一个可能性,但仅此而已。因为电动车的市场规模难以支撑一个企业全部的收支平衡,即使作为一个独立项目,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和时段里实现盈利。况且,传统汽车企业造电动车更容易,而且事实就是如此。

100多年前,造胡椒磨和自行车的企业可以造汽车,70多年前,造飞机发动机的企业可以造汽车,但是现在早已不是工业战国时代,不好好守住自己的属地很可能满盘皆输。

来源:汽车导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hinaicar;合作及投稿请联系:sun@chinaicar.com

责任编辑:孙智能
热点排行